受汽车结构电动化、用车习惯改变影响,汽柴油消费在达峰之后将快速下降,预计“十五五”期间年均降幅达3%~4%,2030年汽柴油消费降至峰值时期的八成,2035年进一步降至六成。受此影响,预计2030年国内成品油过剩规模将增加至8000万吨~1亿吨。
新能源汽车以非常规速度发展,开启对传统燃油车市场冲击。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石油公司加快布局新业态。
按照表观消费口径,2023年我国成品油消费达到4亿吨峰值,较早前预测提前两年达峰,预计2024年消费3.91亿吨,比上年降低1.6%。
造成成品油消费下降的原因既有短期市场因素也有长期规律性因素。短期因素来看,国内大循环不畅拖累制造业与工业领域供需失衡,有效需求依然不足,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边际作用减弱。长期因素来看,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阶段进入增长后期,汽车保有量已超200辆/千人,保有量增速由2020年前的10%左右下降至当前的3%~5%,其中燃油车保有量增速仅为2%,呈现出明显拐点特征。新能源和LNG汽车迅猛发展,加速替代汽柴油。截至2024年10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2700万辆、占汽车比重达7.8%,LNG重卡保有量约76万辆、占重卡比重9%。估计全年共替代汽柴油4600万吨,加速成品油消费提前达峰。
汽车市场变化是影响汽柴油消费的主要因素。汽车保有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预测,我国乘用车饱和值在300~400辆/千人,按照乘用车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前已经进入“S”曲线的后半程,保有量增速明显放缓。预计“十五五”期间,乘用车保有量增至250辆/千人,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约3%,总量达4亿辆。2030年后,汽车保有量渐进达峰。
汽车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新能源汽车开启对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冲击。预计2030年渗透率达70%,保有量1.2亿辆,占比提高至30%。受此影响,2025年燃油车保有量即将达峰,“十五五”期间保有量年均下降2%,2030年降至2021年规模。2040年燃油车、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呈现三分天下格局。
从经济性来看,全生命周期电动汽车基本与燃油车平价,但使用环节电动汽车显著优于燃油车,按照15千瓦时/百公里电耗和8升/百公里油耗计算,电动汽车成本为0.08~0.3元/公里,燃油车使用成本为0.5~0.6元/公里。从驾乘体验来看,电动汽车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等方面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极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造成对燃油车不可逆转的替代。同时,新能源汽车使用习惯改变了燃油车出行规律,基本形成了工作日使用新能源汽车通勤、节假日使用燃油车远程出行的习惯。大数据显示,工作日时间华东地区部分路段行驶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接近50%,远高于当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
此外,中长期LNG重卡经济性较好,保有量持续增长。2030年前,国际天然气市场再平衡形成,LNG重卡经济性依然保持,保有量预计增加至150万辆,占重卡比重将提升至17%。
受汽车结构电动化、用车习惯改变影响,汽柴油消费在达峰之后将快速下降,预计“十五五”期间年均降幅达3%~4%,2030年汽柴油消费降至峰值时期的八成,2035年进一步降至六成。受此影响,预计2030年国内成品油过剩规模将增加至8000万吨~1亿吨。
面对已经到来的成品油增量空间消失、供需严重过剩、存量竞争加剧的关键节点,传统石油公司主要采取股权收购、资本注入、自建自营等方式加大对充换电新业态布局。例如,2023年9月,中国石油收购普天新能源100%股权,旗下充电终端近12万台,覆盖京津冀、珠三角等100多个城市;2023年12月,bp收购国网分布式(北京)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旗下拥有44座充电站、11座换电站,收购完成后bp在北京地区市占率升至第三;2023年1月球盟会官网入口,,壳牌美国公司收购Volta100%股权;中国石化自建自营布局充电网络,截至2023年末,累计建成充换电站6504座(其中换电站163座),充电终端5.1万个,实现全国370个主要城市的全覆盖,初步形成全国充电一张网。此外,跨界合作也在不断加强。2019年,bp与中国滴滴出行成立合资公司,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同步开发电动汽车充电中心网络;2022年3月,壳牌与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运营充电网络;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上汽集团、宁德时代、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联合投资成立捷能智电,推动换电行业标准统一。
未来新业务布局将更加重视场景化。充电重点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三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停车场等价值高地,针对长途出行、没有固定充电停车位用户布局。换电与加油站业务契合度较高,中短期内主要针对短倒重卡(指在工地、港口、仓库等封闭场景内重复短途运输的重型卡车)等细分领域发展。未来若能突破换电标准不统一瓶颈,形成若干主流标准,使换电电池包能够在不同换电站、不同车辆之间互通互换,私家车换电市场潜力巨大。
2024年1月~10月,全国充电桩达1188.4万个,同比增长49.4%,其中公桩339.1万个,换电站4039座,有效保障了27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车桩比由2020年的2.8:1降至2.4:1。一线城市中心城区的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已经和加油站相当。目前95%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已经具备了充电能力,形成了“十纵十横两环”的城际充电网络。全国超过1/3省份的充电设施覆盖所有乡镇。充电技术和标准获得长足进步,大功率直流充电标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无线充电、充电漫游等领域也有突破,基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标准统一的充电服务网络。国家能源局公布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用电量达513亿千瓦时。预计2030年将增加至4290亿千瓦时,公共桩将增加至800万个,换电站或增加至1万座。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当前,60千瓦~120千瓦充电桩为直流公桩主流功率区间,占市场份额39%;120千瓦以上直流公桩市场份额达29%,且呈现增长趋势;360千瓦以上的超充桩是行业发展热点,市场规模总量接近6万台,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东南沿海地区。2024年1月~10月公共充电桩充电量达446亿千瓦时,公桩平均利用率达5.8%左右,高于2021年的4.3%。按照当前全国充电服务费平均0.4元/千瓦时计算,充电利用率需要达到10%以上方能实现盈亏平衡。且由于充电站建设的资金、技术和政策门槛均较低球盟会官网入口,,行业注定是红海竞争,部分度电服务费甚至降至0.1~0.2元/千瓦时,行业较难实现普遍盈利。头部运营商充电利用率普遍较高,特来电、星星充电、小桔充电充电桩利用率分别达6.42%、7.47%和9.22%。
随着新能源在能源体系中占比提高,加之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电动汽车作为可调节负荷和移动储能资源,通过参与电力现货市场、需求响应,逐步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实现可观收益。截至2024年8月,星星充电通过整合100兆瓦的充电站资源,参与上海电网虚拟电厂对电力负荷进行移峰填谷、主动避峰,响应调度20次,响应电量逾44万千瓦时,获得收益达127万元,平均度电收益2.9元,较充电服务费收益高6倍。此外,上海建成并投入8个“车网互动”示范项目,共67台具备V2G功能的充电桩,向电网反向供电能力达600千瓦,电动汽车成了“移动充电宝”。近年来,政府鼓励“车网互动”的政策频出,明确提出2025年车网互动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建成,发挥电力市场的激励作用,完善价格与需求响应机制,促进V2G技术与模式协同创新等。随着“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的开展,充电桩运营商角色将向“负荷聚合商”转变,收益由充电服务费为主向以电力调频调峰、需求响应为主转变。
除了参与电力和电网互动,电动汽车作为绿电的重要消纳端参与绿电交易和碳市场交易同样极具潜力。当前国内外尚未形成车辆使用及充电运营环节的碳排放管理政策手段,仅有美国加州在低碳燃料积分政策中加入对新能源使用端减排量的奖励。国内吉利、比亚迪和蔚来等车企在探索为其新能源车用户建立“碳资产”或“碳银行”,旨在帮助用户获得积分或资金奖励。未来,随着企业碳排放数据不断充实、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日趋丰富,以及碳市场与绿色金融进一步结合,充分利用碳信用机制获得更高运营收益将成为现实。球盟会,球盟会,球盟会,
Copyright © 2002-2024 球盟会环保精工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IC浙ICP备17008174号